什么是碳普惠制度?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作者:访问次数:87

碳普惠现状

我国目前的国家碳市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碳排放配额(CEA)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项目历经了启动、暂停及重启等多个阶段,现已成为国家碳市场不可或缺的补充机制。同时,碳普惠制度也在持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在一些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碳普惠机制已经成功融入现有的碳交易体系。

碳普惠是什么?

根据广州发改委的定义,碳普惠是指通过财政支持、商业激励等方式,对社会公众节能降碳等绿色行为产生的减碳量予以量化并以碳普惠形式进行奖励的制度。

目前,该制度主要以二氧化碳当量作为碳普惠制核证减排的计量单位。

碳普惠的参与主体包括中小微企业及广大社会公众,覆盖了出行、生活、消费、旅游和公益等多个领域。

碳普惠制度的推出具有深远意义,个人可以凭借节能减碳行为获取相应激励,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激发更多个人和企业减排,共同为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碳普惠运营方式

很多地区建立了自身的碳普惠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小程序、APP、公众号等与公共机构数据对接,量化公众低碳行为的减碳效益,给予其相应的碳币或碳积分,可用于在平台换取商业优惠及公共服务。广东、上海、北京、四川、福建、湖北、重庆、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均展开碳普惠实践,发布了地方碳普惠方法学。

对于部分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如广东、上海、北京等,碳普惠减排量可以用于碳抵消,亦可用于在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在不同地方,碳普惠减排量的抵消有不同的规定。广东、上海、北京的规定如下:

广东、上海、北京碳普惠减排量的抵消规定

省/市

规定文件

具体内容

广东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做好我省控排企业2023年度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清缴相关工作的通知》

  • 控排企业可用CCER或PHCER作为清缴配额,抵消本企业2023年度实际碳排放量。
  • 1吨二氧化碳当量的CCER或PHCER可抵消1吨碳排放量。
  • 企业提交的用于抵消的CCER和PHCER的总量不得超过本企业2023年度实际碳排放量的10%,且提交的CCER中必须有70%以上是本省CCER或PHCER。
  • 控排企业在其排放边界范围内产生的CCER或PHCER,不得用于抵消本省企业碳排放。
  • 2023年度可用于抵消的CCER和PHCER总量原则上控制在100万吨以内,首先优先消纳本省CCER和PHCER,然后按照企业书面申请先后顺序允许用以抵消。

上海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办法(草案)》

  • 纳入配额管理的单位可以将一定比例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本市碳普惠减排量或者市生态环境部门批准的其他减排量用于配额清缴。
  • 在本市排放边界范围内产生的减排量不得用于本市配额清缴。
  • 用于清缴时,每吨减排量相当于1吨碳排放配额。

北京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的通知》

  • 重点碳排放单位可使用碳减排量抵销其部分碳排放量,使用比例不得高于当年确认碳排放量的5%。
  • 碳减排量包括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本市审定的自愿减排量。
  • 1吨碳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量。

区域碳普惠方法学(以上海为例)

为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保障上海市碳普惠体系规范、有序运行,上海生态环境局于2023年9月27日印发《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对上海市的碳普惠方法学管理、减排项目和减排场景管理、减排量签发与消纳、监督激励措施等都做出了规定。

2024年3月11日,上海生态环境局发布了6个碳普惠方法学,并于3月21日征集上海市碳普惠方法学及开发意向,规定已形成方法学文本的,按照《上海市碳普惠方法学开发与申报指南(试行)》的有关要求编写材料;有申报意向但暂无完整方法学文本的,填写《上海市碳普惠方法学开发意向表》,后续将择优分批次启动相关方法学研究和发布工作。

上海已发布的碳普惠方法学

序号

方法学名称

编号

1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项目方法学 分布式光伏发电

SHCER01010012024I

2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 地面公交

SHCER02020012024I

3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 轨道交通

SHCER02020022024I

4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

SHCER02020032024I

5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 居民低碳用电

SHCER02010022024II

6

上海市碳普惠减排场景方法学 纯电动乘用车

SHCER02020042024II

瑞旭点评

碳普惠是激励性市场,通过建立低碳行为的正向引导机制,激活公众节能减碳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低碳的全民行动。相对于CCER面向经济实力更雄厚的大型企业,碳普惠具有较小的成本、操作更为便利,更容易被中小微企业和公众所接受。

然而,碳普惠模式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的碳普惠平台、地方方法学各异、技术标准不一、数据收集与验证困难、跨区域交易困难、无法与衔接全国碳市场等挑战。

未来,需要加快完善碳普惠减排量方法学以及碳普惠机制,从而助力碳普惠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部分文件链接:

 

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