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池储能显著增长,加速可再生能源转型
发布时间:作者:访问次数:196

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电池和能源安全转型》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电池储能容量大幅增长,有助于加速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实现减排目标。

电动汽车电池数量占比最大

据IEA数据显示,2023年,在商用能源技术中,电力行业的电池增长最快,能源领域的电池总使用量超过2400吉瓦,比2020年增长了4倍。

公用事业中的电池项目、电表电池、微电网和太阳能家庭系统均实现了强劲增长,全球电池储能容量供增加了42吉瓦。2023年,电动汽车(EV)电池部署量增加了40%, 全年新增1400万辆电动汽车,占能源行业使用电池的绝大多数。

全球,电池,储能,可再生能源

2010-2030全球电池储能容量增长情况【图源:IEA】

锂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储能中占主导地位

在过去10年中,由于成本降低,电池能量密度提高,电池寿命不断延长,因此锂电池已经超越了其他替代品,这也是有史以来所有技术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之一,主要归功于卓越的研发技术和庞大的制造业规模。

随着电池成本降低以及锂电池性能提升,锂电池支撑了个人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能源部门所使用的锂电池占据年度锂电池需求的90%以上。2023年,全球公路上已有4500万辆电动车(如电动汽车、公共汽车和卡车),超过85吉瓦的电池储能用于能源领域。

虽然电池供应链十分复杂,但是电池组件原料地理集中度很高,中国承担全球一半以上的锂和钴原料加工,用于生产全球近85%的电池。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市场,占当今能源领域使用电池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出色的生产能力与政策扶持。此外,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及电池储能技术,加大政策补贴与支持。电池使用数量的增长速度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尤为显著。

电池与减排

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池市场价值将翻两番,实现净零排放。因此燃料电气化与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步骤。能源电气化可以帮助近200个国家实现COP28上提出的能源减排目标。

在2050年净零排放场景中,2030年道路运输中对电动汽车的需求需要取代石油需求,超过当今欧洲公路运输的总石油消耗量。例如在新西兰净零场景下,2030年能源领域约60%的CO2减排与电池有关,减排途径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电气化,而电池则是实现电气化的途径。

另外,电池储能有助于加强市场的电力安全,电池储能灵活性强,可以帮助电力系统运营满足高峰供电需求。电动汽车和储能装置中的电池也减少了对进口化石燃料的需求,提高很多国家自给自足的能力。因此,许多国家减少了对石油进口的需求,直接减少了对天然气和煤炭进口的需求,间接减少了工业和建筑的电气化。

前景与挑战

电池制造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行业,未来电池制造能力将迅速扩大。电池成本的下降将使得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份额大幅提升。目前,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价格明显低于同类汽油或柴油汽车。电池降价与汽车制造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将使更多类型的电动汽车在更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电动汽车的标价将低于汽油或柴油汽车,也为消费者节省了购车资金。

但同时,电池行业发展面临重大风险,例如电池关键矿物原料的开采迅速增长,因此需要采取行动解决政策和监管障碍。政府也应加大电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国之间应加强合作,促进电池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涵盖电池原料开采、生产加工、到产生生命末期和回收所有阶段。

瑞旭电池可持续发展方案

随着电动出行和能源转型的广泛推进,电池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电池市场的规模将达到2.6 TWh,年增长率为25%。电池产业的增长将带来诸多环境和社会利益,但企业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电池生产对锂、钴、镍和其他稀有金属的需求激增,这可能导致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供应链中断,电池制造商必须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此同时,企业需要致力于深度脱碳和可持续发展。

面临这些紧迫的需求,电池制造商应在绿色举措上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实现可持续性、可循环性。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回收能力、遵守法规、制定标准化流程和规则,并提高数据透明度。

近日,欧委会发布了动力电池碳足迹规则的”征求意见稿”,确立了欧盟《电池法规》碳足迹计算的方法学,意见截止期为2024年5月28日,利益相关者可在截止期内提交意见。

我们的服务

  • 电池危害物质监测
  • 电池CE认证
  • 电池碳足迹报告
  • CDP问卷填报
  • ESG报告编写
  • EcoVadis认证与评级提升

来源:

Executive summary – Batteries and Secure Energy Transitions – Analysis - IEA

European Commission.

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上海瑞旭绿循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联系。